【释义】
先安定内部,才可以援助外面。
【出处】
顷公十六年,卫祀太庙,怀君求车十乘于鲁。顷公拟与之。司寇谏曰:“君不闻援外必先安内乎?今鲁遭灾,路有饿殍,自顾不暇,若援卫,则民思变,悔之晚矣。”顷公曰:“不闻‘鲁卫之政兄弟’乎?今兄弟有求于我,焉能坐视。民不聊生,自力更生。十乘何难之有,廿乘可也。”遂赠车廿乘。司寇太息曰:“鲁去日无多矣!”越明年,楚伐鲁,卒皆不战而北,鲁灭。(《东周诸侯志·鲁卫卷》)
鲁国跟卫国,都是东周时期的诸侯国。当年纣王无道,周武王姬昌发动暴力革命,灭纣兴周,自命天子,分封诸兄弟,将他弟——周公姬旦封到鲁地,姬旦之弟康叔则封到卫,这就是鲁、卫两个诸侯国的来历。鲁卫这么一立国,历经几百年,由于祖上有血缘关系,指导两国事业的核心理论又相同,所以几百年里,鲁卫都是“同志加兄弟”的关系。孔子周游列国,首选就是卫国,他希望他的宝贵理论能在卫国实施,也有“肥水不流别人田”之意。悲催的是,不管孔门子弟如何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,因为鲁卫皆死抱教条,不思进取,不图改革,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时期,慢慢就积弱积贫,被各国抛在后面,成为刀俎上的鱼肉,由“同志加兄弟”变成名副其实的“难兄难弟”。
《东周诸侯志》载,鲁顷公十六年,卫国要准备太庙大典,但国库空虚,排场不足,卫怀君就向鲁顷公求助,希望鲁国能赠送“车十乘”——乘,是四匹马拉的车。鲁顷公准备答应,这时候鲁国司寇就进谏,说你没听过“援外必先安内”吗?现在我们鲁国遭遇三年大灾荒,路上常能看到饿死的尸体,这个时候如果还勒紧裤腰带援卫,恐怕百姓会“思变”啊!到时候我们就没后悔药吃了。鲁顷公说:“你不知道鲁卫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吗?现在兄弟有难,我怎么能不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帮他们呢!百姓遭遇饥荒,自力更生就行了嘛。十乘车太少了,给他们二十乘吧!”司寇叹息着说,鲁国离灭亡之日不远了!果然,第二年,楚国攻鲁,鲁兵不战而退,鲁国就这样灭亡了。
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:不顾国内人民死活,一味打肿脸充胖子援助外国,必自取灭亡。
【关联】
攘外必先安内:指安定内部,方能排除外患。
【造句】
1.做大善人是好事,但也要量力而行,援外必先安内,把自己的生活搞好了,才能去帮助别人。
2.现在我们的“援外必先安内”政策是:要施行援助外交,必先维护国内稳定,不然屁民就要说三道四,引发不安定因素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