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释义】
比喻提前发出的灾难或危险警报。
【出处】
“甘宁字兴霸,巴郡临江人也。少有气力,好游侠,招合轻薄少年,为之渠帅;群聚相随,挟持弓弩,负毦带铃,民闻铃声,即知是宁。人与相逢,及属城长吏,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;不尔,即放所将夺其资货,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,作其发负,至二十馀年。”(《三国志·吴书·甘宁传》)
甘宁是谁?就算没看过《三国志》或《三国演义》,只要玩过三国类游戏,都知道这位老兄乃东吴大将,其武功认第二,东吴没人敢认第一。孙权得甘宁时,高兴得半夜都掀被子起来笑,“孟德有张辽,孤有兴霸,足相敌也。”拿甘宁跟曹操帐下那位”猛将兄“张辽相比。若张辽名气不够,关羽够牛逼吧——关羽也怕甘宁。赤壁大战后,甘宁跟鲁肃在益阳防备关羽,关羽有三万兵马,他自选五千精锐准备渡河攻益阳。甘宁对鲁肃说,给我八百人就够了,关老二一听到我名号,保证不敢过来,若敢过来,我一定生擒他。鲁肃给了他一千人防守河岸,关羽一听是甘宁,果然不敢过河,只在对岸驻扎虚张声势。孙权闻报,赶紧封甘宁为西陵太守。
英雄莫问出处。功成名就的甘宁,也有个不堪的过去。《三国志》载,甘宁后生时不务正业,自恃武力,纠合一批非主流少年,组成一个涉黑社团,成天夹枪带棒、携弓搭箭到处骚扰百姓。但甘宁有一个特点,就是他经常身佩铃铛,一出门就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,跟圣诞老人似的。百姓老远就知道甘宁来了,赶紧避开,减少受伤害程度。那时重庆一带的小孩要是晚上闹着不睡觉,父母一说“甘宁铃响了”,立刻乖乖睡觉,比城管还管用。后来,“甘宁警铃”就用来比喻事先发布的危险或灾难警报。
甘宁后来能改邪归正,建功立业,《三国志》载,原因是“颇读诸子”——读了圣贤书嘛,再去吓小孩子就不好意思了。怕甘宁的关羽,当年卖枣当走鬼到处躲城管时也不读书的,等到他有机会跟“二嫂”相处,长夜漫漫无心睡眠,才变戏法般掏出本《春秋》摆pose。现在那些不学无术的黑白老大豪宅里,都要弄一排达芬奇书架,再摆上一些大部头书壳的。这叫素质。
【造句】
1.甘肃正宁校车惨案,再次向社会敲响了名副其实的“甘宁警铃”。
2.地球一次又一次向人类发出甘宁警铃,可人类总是刹不住破坏生态环境的脚步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