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是不是因为汉语词汇太过丰富多彩了,在中国,很多职业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美称。比如,政府官员叫“人民公仆”、医生叫“白衣天使”。
仔细一推究,许多的美称背后,都有着一些颇为微妙的、值得商榷的地方。“人民公仆”这一称呼,对日理万机的官员其实是不甚公平的,官员也是“人民”,只不过因为职业分工不同,他们受苦受累多一些罢了,凭什么一些人民是“主”而一些人民就是“仆”?
与官员一样“受委屈”的,还有医生。表面看来,“白衣天使”是在赞美医生,实际上,这里就隐含着一个不把医生当人看的因素。天使究竟是什么?我只知道他们都不是人,没有七情六欲,不食人间烟火,整天不吊钢丝也能在九寨沟的水面上飘来飘去,偶尔射支把小箭拉一下皮条,引渡一两个够条件的灵魂上天堂……如果病人也以天使的高标准去要求医生,那医生就比官员还亏多了——仆人还是得给薪水的,而天使呢,干啥都是白干,连钱也不用给。万一医生也把自个儿当天使看,那么,最终受害的还是病人——人心都是肉长的,但天使不是,所以它们是不会疼的,当你掏心窝子将五脏六腑都交给它们修理的时候,别指望它们会设心处置地为你着想,尽量减轻你的痛苦。
还好,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现在很多人都把医生当人看了,知道他们也有七情六欲也得衣食住行,所以,无影灯下,红包与白衣齐飞——不把医生当人看的代价,现在终于得靠红包来加倍补偿了。
关于医生,还有另一种说法:“医者父母心”。说的是医生该把病人当自己的孩子看待,知骨知肉,悉心呵护;这跟以前将官员称为“民之父母官”一样,表达的也是同一种愿望。但别忘了,伴随着这两种称呼的,还有另一句已被批判的古训:“天下无不是之父母。”将等式代入,便可得极其荒谬的“天下无不是之医生”、“天下无不是之官吏”。
几千年来,在这样的“天下”里,中国人便总是变着法儿给医生和官吏当儿孙。从“医者父母心”到“白衣天使”、从“民之父母官”到“人民公仆”,我们总是摆不正心态。“父母”、“天使”、“公仆”等,其实都跟职业道德无关。
现代的职业道德,首先要求每个从业者跟工作对象之间都是互相平等的——医生也好官员也好,我们会尽量学着把你们当人看,也恳请你们,千万不要不把我们当人看。
评论